從知識到國際產學發展的大學創新實踐教育
撰文/顏敏仁(美國產業創新研究院長暨 MIT 系統動力學 SDS 臺灣分會主席)
全文連結
在2019歐洲文化首都(European Capitals of Culture, ECC)舉辦,由世界第一本SSCI國際學術期刊「知識管理研究與實踐」(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Practice, KMRP)國際委員會訂定的IFKAD知識資產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是Knowledge Ecosystem。我在擔任大會共同主席的Keynote專題演講中提出了永續系統發展論(Sustainable System Development, SSD)及教育創新生態系統(Educat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的觀念,並描述了現在全球大學與產業及社會環境融合的精神。基於聯合國在永續發展白皮書中所提出生態系服務(Ecosystem Services)觀點,已超越我們傳統理解的自然生態系統(environmental ecosystem),生態系服務更著重於自然生態與經濟、社會發展系統之整合鏈結,以發揮更廣泛的效益(例如:經濟價值、環境生態價值、社會文化發展價值、健康與安全等等)。因此,當我們談到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時,應進一步著眼於可幫助實現永續發展目標的系統管理方法,運用生態系服務的觀念規劃推動SSD永續發展系統管理,俾利落實產官學協作系統到價值願景實現。針對SDGs的教育響應政策,聯合國也提出未來的人才需要有八大能力,第一個就是Systems Thinking系統思考力,未來的人才一定要有整合性的思考及學習,而且是要願意跨出單一領域,願意走進產業,走進社會。另外一個概念就是要有求學反思的能力以及實踐能力,既要有全球思維,也必須要願意付諸行動,尤其是在地的行動。日本在探討亞洲經濟與未來產業的人才培育政策時,也在談這個觀念。未來的人才不管是在台灣或在國際間移動,不太容易只單獨特別在某一個區域。如同政府的地方創生願景,我們希望地方是繁華的,但這個地方也不會跟世界脫節,反而有時候跟社會跟世界的連結,是讓地方更繁榮的方法之一,所以在這個概念下我們如何培養學生的國際觀也特別重要。
瞭解了Ecosystem的概念,我們便知道大學不能跟社會區別,也不是單獨的存在。好比文化大學校本部坐落在陽明山上,看的到美麗的國家公園和大臺北都會,看的到產業經濟發展也參與著人文與社會發展,所以大學的求學求知過程跟環境跟產業及社會是連結在一起的,是一個整體的系統。有這樣的認知,我們在看待人才教育時,就非常強調國際化教育與實踐教育,第一個是希望我們培養學生的國際移動力,第二個則是職場競爭力。所以在校務發展計畫中就希望讓學生有更多跨領域學習和整合學習資源,這也是文化大學設有13 個學院的綜合大學重要優勢之一。透過參與國際交流、產業實務及社會實踐,學生可以培養更好的競爭力。
整個人才的培育,我們重視在學校就給學生整體性的學習資源,包含跨領域學習;包含通識;包含帶著學生走入社會;包含讓學生去參與產學,練習實踐抱負跟理念,我們學校的推動方向跟產業跟社會是連結在一起的。國際間的創新創業教育重視Entrepreneurship,其實所有主修的學生都應該有創業家精神,所謂創業家精神就是實踐主義,你有的抱負就要透過行動去實踐它,然後在實踐的過程當中得到反思學習成長,去思考內在的價值以及我們期望為社會有什麼樣的貢獻。從學習思考一直到創意啟蒙;一直到創新和創造價值,無論是社會環境價值還是經濟價值。我們因為這樣的理念打造了華岡創新實踐生態系,讓任何主修領域的學生都可以運用我們學校13個學院、13個校/院級研究單位的資源,充分的去做研究跟教學學習的研討,從他們的想法到一個產品或者原型的產生,有創新育成中心及創客中心來幫助學生,也透過各種學程或活動把學生帶進了社會及產業,讓學生去實踐他們的抱負。具體成果也都在國際間獲得曝光跟肯定。
從SSD的觀點可以看待大學透過教學、研究及實務應用而產生的理念或智慧啟發或成果可以形成四種重要資產。第一個是知識資本,第二個是人才資本,第三個是產業資本,最後是創造有助於經濟、社會、環境的多元價值,這四種資產是一點一滴的去累積的正能量。而其中一種作法就是透過國際產學的發展,連結國際並深化實質交流辦學內涵。以本校和歐盟歐洲文化之都的合作計畫為例,由校長率領的中歐文化領導學院國際產學聯盟是以中華文化與歐洲文化交流滙萃為核心、以產業創新與領導發展行動教育為實踐,以國際城市為基礎,立足臺北市,和義大利馬泰拉市、羅馬市、瑞士盧加諾市、浙江寧波市、 內蒙古阿拉善盟(市)政府及當地產業都有具體產官學研合作項目及國際活動。文化大學擔任亞洲地區大學聯盟主辦學校,義大利University of Basilicata 為歐洲地區大學聯盟之主辦學校,每年定期在歐亞地區舉辦Arts of Management Symposium (AMS)及International Forum on Knowledge Asset Dynamics(IFKAD)等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際文化藝術博覽會、城市人文生態環境研究發展、 國際志願服務行動教育與領袖培育活動等等。未來也將持續擴增更多與全球國際城市及大學聯盟之發展,特別讓我們的學生有機會能參與學術研討跟產學實踐,相關活動已經有超過了四十個國家的產官學界人士參與,廣度與深度皆具。
為協助培養學生國際競爭力與就業即戰力,並讓教授的專業研發成果有更多實踐機會,我們整合國際產學發展與創新教育的平台,響應政府政策搭建了從創意、創客、到創造市場價值的三創教育與創新實踐教育生態系,持續讓我們的老師跟學生可以真實的去參與。無論是在國際學術交流還是在臺灣走進地方跟社會,在各個縣市我們有教學研究的據點或是創新實習場域,讓學生可以展現他們的成果。師生團隊更是走出教室自發行動組成跨學院及跨領域團隊,在臺北陽明山、永康商圈、迪化街大學市集以及臺東、高雄、彰化、宜蘭等等地區和臺灣地方產業及各地小農共創價值合作推廣MIT臺灣的善益經濟。結合社會公益的創新教育定位和辦學模式,也獲得經濟部核定為台灣第一所社會創新組織大學。
最後回到教育創新生態系統的觀點,大學教育是要給學生一個更寬廣孕育學習的平台,特別帶著陪伴著他們去實踐理想抱負。以求知求真為本的國際產學發展和創新實踐教育,未來將持續創造知識資產、以教育厚植人力資本、以產業實踐和社會關懷發揮正向影響力。致力國際研究發展與人才培養,積極推動國際化教育,推動亞洲與歐美城市產官學協作創新,師生走進產業社會協助地方創生。
本校所推動之國際產學發展與創新實踐相關特色成果係秉持響應行政院科技部「國際產學聯盟」及「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經濟部「學研協助產業園區輔導創新計畫」、國發會「地方創生」等相關政策方針辦理。以教育為本,群策群力付諸行動。華岡人從「陽明山學」邁向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協助城市發展與地方創生、發展產學創新生態系統。我們讓國際看見臺灣,並認同文大出品、臺灣出品的美好。